中宏網北京2月19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 聚焦“DeepSeek啟示——人工智能的全球化競合之道”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八場在線研討會今天召開。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主流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唐遠清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唐遠清的發言。
今年春節前夕,DeepSeek橫空出世,被業界譽為“國運級”科技成果。值得思考的是,DeepSeek誕生于民營企業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且于2023年7月17日成立至今尚不到2年。在中美人工智能比拼的大背景下,DeepSeek的成功,很值得我們從科技體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角度,總結經驗并發揚光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8年11月份召開的同規格民營企業座談會,出席此次座談會的高科技企業、新興科技企業負責人明顯增加。發言的6名民營企業家中,有4名是科技行業的領軍人物: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任正非、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虞仁榮、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
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民營企業座談會的上述精神,結合DeepSeek成功的啟示,我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DeepSeek的橫空出世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家成立不到兩年的民營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不僅展現了中國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它印證了黨的二十大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戰略方向是完全正確的。DeepSeek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結出的碩果,是企業主導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它啟示我們,要實現科技強國目標,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企業主導科技創新,能更好地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主要措施包括:
1.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提供制度保障。政策是導向,政策是動力,政策也是保障。要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創新獎勵等方式,降低企業科技創新成本,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相關主管部門、地方政府,要切實將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抓在手上、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推動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簡化科技項目管理流程,賦予企業更大的自主權,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升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中的參與度。
2.加大研發資金投入,解決融資難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對研發投入比例高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或獎勵;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創新;推動科技金融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科技型企業的金融產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形成多元化融資渠道。
3.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決策的主體。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鼓勵企業牽頭或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擔任務,提升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中的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或產業聯盟,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協同創新;完善企業創新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研發投入、專利數量、成果轉化等納入考核范圍。
4.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為企業創新提供智力支撐。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制定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通過訂單式培養、實習實訓等方式,為企業輸送高素質科技人才;優化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企業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二、加強校企產學研合作
高校是知識創新的源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可以實現知識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校企產學研合作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模式,是突破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障礙、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的關鍵路徑。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已進入“創新生態體系對抗”階段,校企產學研合作正從“項目對接”向“生態共建”躍遷,校企協同創新不僅關乎關鍵技術突破效率,更決定著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校企產學研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破解創新要素錯配難題,這是校企產學研合作的核心價值。高校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創新能力,但科技成果往往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實現產業化,我國高校年均產生300萬篇科研論文與10萬項專利,但轉化率不足10%(教育部2022年數據)。通過與企業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開發出更具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二是重構產業技術供給體系,形成“學術發現-技術發明-產業應用”的創新閉環;三是培育復合型創新人才,為我國科技創新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加強和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的主要措施包括:
1.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體系。這是推動校企產學研合作的基礎。政府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校企合作項目給予補貼和獎勵,降低合作成本。
2.推動校企評價體系創新。高校要破除“唯論文”評價導向,建立技術轉移與學術研究等效評價機制;企業要改變“短平快”研發思維,完善對前瞻性創新的容錯機制。校企合作形成知識創造與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3.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探索“訂單式”研發模式,根據企業需求定向開展科研攻關。積極打造實體化校企創新載體,鼓勵校企共建學科交叉創新平臺,創設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推動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探索股權激勵、收益分成等多種合作模式,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構建梯度化校企合作體系:一是基礎研究層,實施“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懸賞制,設立聯合研發基金;二是應用開發層,探索“企業投資-教授創業-學生參股”的創新模式,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落地運用;三是產業轉化層,探索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積極推動產業轉化和商業運營,促進產業升級是校企合作的終極使命。
4.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建立風險共擔機制,繼續推行國家科技保險補貼政策。發展技術經理人隊伍,加大“科技紅娘”隊伍建設。打通“人才流動-知識共享-價值創造”的螺旋通道,構建“學科群-產業群-城市群”三螺旋創新機制。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明確技術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規范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流程,保護合作各方的合法權益。
三、激勵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
DeepSeek的成功,得益于其作為民營企業所具有的靈活高效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和充分尊重團隊成員意愿的科研機制。DeepSeek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技術驅動+市場導向”的發展路徑,將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研發效率,也確保了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
眾所周知,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來自民營企業,充分說明民營企業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與傳統國有科研機構相比,在激烈的市場壓力和競爭驅動下,民營科技企業具有機制靈活、決策高效的特點,能夠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和需求,更精準地把握技術發展方向,更敏銳地捕捉到創新機遇。
進一步激勵和推動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推動民營科技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其他創新主體形成協同創新效應,有助于提升我國科技整體實力,推動我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同時也能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催生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創造新崗位,提高就業率。
激勵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的主要措施包括:
1.財政稅收支持
政府應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的財政補貼力度,設立專項研發扶持基金,尤其針對新興技術領域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進行資助。持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激勵補貼政策,鼓勵資助民營企業建立科技研發中心,吸引高端技術人才,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形成支持政策“組合拳”,為民營企業創新提供強大的多元化財稅支持。
2.優化民企科技創新環境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確保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享有公平待遇。加大政府采購創新科技產品的力度,杜絕政府采購中對民營企業參與的歧視。科技創新不問出身,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對待,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參與科技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構建民企多元化融資渠道,解決民企科技創新資金難題,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專門針對科技型民營企業的金融產品,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為初創期民營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技術交易市場,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生態。
激勵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企業要增強創新意識,社會各界要營造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以DeepSeek的成功為榜樣,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創新生態,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構建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企業創新面臨的痛點難點,完善政策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力。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企業必將扛起科技創新的大旗,在實現科技強國夢的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