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認識國家“雙碳”戰略
到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碳減排目標,是黨中央應對全球溫室氣體上升導致人類氣候災難的重大決策,是我們中國對世界各國的莊嚴承諾。由于我國是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國,我國“雙碳”目標能否實現,將直接影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能否實現,也將直接決定全球氣候災難能否有效避免。因此,實現“雙碳”目標既是世界各國對我們的期盼,也是全國上下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為此,全國從中央部門到各級政府,正在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制定政策,落實措施,以抓鐵留痕的精神,扎實推進碳中和綠色發展戰略,努力實現“雙碳”目標。
當然,國家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必須按照“雙碳”總體目標和綠色發展的要求,統籌規劃、積極有序推進,切不可搞運動式減碳和“一刀切”的減碳。
二、國家實施“雙碳”戰略的路徑選擇
實施綠色發展和“雙碳”戰略,需要加快推進以下工作:
(一)加快全國生產力布局調整。我國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十分突出,長期以來,東中部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生產力發達,擁有非常完整的工業生產及其配套體系,是國家經濟重心,2000年來,盡管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但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不僅沒有改變,還有越來越嚴重的情況。這生產力不協調的布局結構,為我國能源資源提出了挑戰。大家知道,我國能源資源大部分在西部地區,尤其是能源,無論是風光水可再生能源,還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均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區,過去較長時間主要靠鐵路、公路和管道油路將煤炭和石油送到東部沿海地區,造成我國典型的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等格局,特別是大量煤炭長距離外運,導致社會物流成本很高,經濟效率低下,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粗放的主要原因。現在在雙碳戰略背景下,我國傳統的用能結構必須做調整,如何更好更多開發利用西部風光資源擺在我們面前,如果這一步走不出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雙碳”目標難以實現,我認為加快國家生產力布局調整,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其思路是將東中部高載能行業的企業盡快向西部風光資源富集地區轉移,這些高載能行業包括電解鋁等有色金屬冶煉及其下游產業,鋼鐵等黑色金屬冶煉及其下游產業,水泥及其建材產業,特別是數據中心等高耗電行業企業,可以通過國家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和優惠電價,鼓勵這些高載能行業企業向西部轉移。當然,這項措施不僅是國家“雙碳”戰略的需要,更是新形勢下西部大開發的重大舉措。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對資源吃干榨凈、廢物資源化利用、舊物再利用。這方面國家出臺了《循環經濟促進法》、各地發展循環經濟園區,企業利用循環經濟理念設計生產流程和工序,取得了很好效果。值得重視的是,把空氣和煤電尾氣中二氧化碳收集起來,與氫合成制甲醇,用甲醇替代煤炭直接燃燒乃至替代車用汽柴油,是典型的循環經濟項目,可以構建起碳中和能源供給體系。目前5千噸級項目已經在我國試驗成功,需要盡快推進工業化。
(三)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就是工業企業生產集中在園區,做到生產園區化、園區生產無污染排放,從而實現總量上控制污染排放目的。這項工作自上世界90年代國家經貿委大力推進以來,經過多年積極有序推進,效果非常顯著。比如我們的煤化工園區,可以做到將所有的廢物實現資源化利用,比如用煤渣制水泥,用廢水清潔化處理后循環利用,將廢氣中二氧化硫合成制硫酸,最后再將二氧化碳也與氫合成制甲醇,就可以完全做到零污染排放。從宏觀角度,就把分布在各地直接燃煤造成的污染,在園區進行廢物再利用處理,大大降低了總體污染排放。
(四)鼓勵企業生產綠色低碳產品。這是與綠色低碳產品有效供給相關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通過實行綠色低碳銘牌制度,通過強制性標準推廣綠色低耗產品,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低碳產品,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創造市場空間。
(五)大力推進煤炭清潔化、低碳化利用。眾所周知,我國煤炭資源豐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大國,實現“雙碳”目標,不能離開中國的國情,必須處理好履行減碳承諾與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的關系。前一段時間因煤炭短缺發生缺電危機就給我們上了一課。因此,今后我們還需要有序開發利用煤炭,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基本需求。但是,今后我國煤炭開發利用不能繼續走粗放路子,必須盡快走上清潔化利用路子。為此,必須適度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通過煤化工生產甲醇,利用改性甲醇技術生產改性甲醇燃料,替代工業和民用直接燃燒用煤和車用汽柴油,這是一項國家大戰略。這里大致介紹一下:改性甲醇燃料是在工業甲醇中加入改性劑和熱值劑形成的燃料,克服了甲醇作為燃料具有易揮發、腐蝕性、溶脹性缺陷,因此可直接用于汽車柴油車,還可大規模替代煤炭作為鍋爐、窯爐和居民爐灶燃料。我們說發展改性甲醇燃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國家戰略,理由如下:一是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習總書記對甲醇應用批示了兩次,韓正副總理等國務院領導也多次批示。二是發展改性甲醇燃料是避免石油斷供、減少外匯支出、爭取外交主動、減低戰爭風險的可行措施。三是改性甲醇燃料具有較好的技術性、經濟性和市場前景,市場規模在萬億以上,是一大新興產業。四是發展改性甲醇燃料是促進煤炭清潔化利用、改善空氣質量、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有效措施。五是發展改性甲醇燃料是促進煤炭行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潛力的有效手段。
(六)加快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尤其要加快西部地區超大規模風光資源開發。就是在我國青海、新疆、甘肅、西藏等地選擇若干風光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區,布局若干上億千瓦級的超大規模風光發電基地,利用白天富裕光能電解水制氫、夜間用氫發電彌補電力不足,通過特高壓輸電方式,將均衡電力送到東、中、南部電力需求端。同時,在電力需求端,在夜間電力負荷低的時段,利用低電價機制,電解水制氫,降低氫價格,促進氫動能車等氫產業加快發展。
(七)大規模植樹造林、尤其是發展油料能源林。大規模植樹造林,是形成碳匯林、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措施。但是一般林木經濟性不高,不可持續。大規模發展油料能源林,不僅可形成碳匯林,還可增加生物質油料供給,減少石油進口,可謂一舉多得。這項工程的思路是:我國現有閑置的荒山荒地資源32億畝左右,包括8.1億畝宜林荒山荒地,15億畝的鹽堿地、沙地以及礦山、油田復墾地等邊際土地。利用這些荒地因地制宜種植能源油料樹,包括麻風樹、文冠果等,可以形成相當可觀的能源油料林,也叫“綠色油田”,發展生物柴油,同時也是典型的吸碳吐氧的碳匯林。這項工程技術可行,資源潛力巨大,市場需求廣闊,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對環境友好、的特點,對于增加柴油供給、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雙碳”目標,均具有重大意義。
(八)在城市建造立體園林建筑、打造綠色碳中和城市。我國城市僅占國土面積的3%,碳排放卻占70%,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點和難點區域。立體園林房是先進的住房模式,這個住房模式讓住在高層樓房的住戶每家都有前庭后院,簡單說就是將地面園林別墅建到了空中,集碳匯房、健康房和庭院房于一體的住房模式,是未來城市住房發展的方向。從城市建設來說,在城市大力發展立體園林房,幢幢高樓成為參天大樹、吸碳吐氧,降低了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就成為森林城市,成為發展碳中和城市的有效措施。應當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思路積極有序推進立體園林住房建設。
三、加大“雙碳”綠色發展戰略政策支持力度
實施“雙碳”發展戰略,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是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的選擇,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激勵機制。制定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價格、技術經濟等優惠政策,鼓勵生產力布局調整和發展循環經濟和生產低碳綠色產品。這里面,我認為國家產業政策應該加大力度,對高載能行業企業向西部風光資源富集地區轉移,金融政策方面應當盡快實行綠色信貸政策,對符合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等綠色發展要求的企業和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同時,綠色低碳財政補貼政策,對一些綠色低碳高技術項目加快科技攻關,比如二氧化碳與氫合成制甲醇項目等,給予首臺套政策優惠。
(二)建立優秀綠色低碳科技成果的遴選和推廣機制。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顛覆式技術或者過不了評比關,同時,由于沒有好的政策和機制,很多好技術尤其是顛覆性技術得不到推廣應用,而一些落后技術和淘汰技術卻濫竽充數、到處推廣,出現了技術推廣領域劣幣淘汰良幣現象,嚴重打擊了企業尤其是民間企業科技創新積極性,這種狀況必須盡快糾正。新技術遴選推廣機制如果能夠早日建起來,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建立新技術推廣機制中應當更多地使用市場機制的辦法,比如合同能源管理、能效電廠等機制。
(三)實施綠色低碳消費戰略。綠色消費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在動力。主要是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為此,要建立綠色產品認證制度,制訂鼓勵綠色消費的經濟政策,鼓勵居民優先購買經過綠色低碳環保標識認證的產品,以及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企業的產品,積極引導和鼓勵綠色低碳消費。
(四)加快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評估和獎懲體系。為了適應綠色低碳發展的需要,在經濟核算體系中,應當把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失及環境保護納入對地區、企業統計范圍,形成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統計體系,并定期公布結果。應將核算統計結果的發布與各地黨政的政績結合起來,形成獎優罰劣的環境,形成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政績觀和用人導向。
(五)大力培植綠色品牌企業。品牌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我們要高度重視培育和扶植行業綠色龍頭企業,鼓勵產業積聚,以產業集群思路打造綠色產業基地,形成以綠色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國際化市場體系、專業化設計公司、專精尖技術企業為基礎的綠色產業發展格局。綠色低碳企業應當制定綠色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把循環經濟理念落實到企業的每個產品和每項生產工序中,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設計企業發展戰略、生產流程、營銷模式和企業文化,做到廢物資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生產能效高和環境友好的綠色產品,形成綠色品牌競爭優勢。政府要鼓勵企業向全國知名的綠色品牌企業靠攏,成為配套企業或生產基地,以產業集群思路共同打造國家級綠色品牌航空母艦。
(六)建立綠色低碳企業評估、優選和宣傳機制。應當發揮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的作用,定期評選全國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先進的綠色品牌產品和生產企業,鼓勵各種傳播媒體大力宣傳綠色品牌和生產企業,形成有利于優強綠色品牌產品和企業加快發展的氛圍。【作者:唐元,中宏觀察家,國務院研究室原專題調研組組長(正司級)、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